【名家觀點】呂東英/國營事業更需要公司治理

2016-06-27 03:02:18 經濟日報 呂東英

6月23日晚間華航空服員閃電宣布罷工,次日影響到2萬名旅客,尤其行政院還宣布更換董事長與總經理的決定,是前所未見一家上市公司的勞資糾紛,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社會、對公司自身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從華航罷工事件來看,顯現了泛國營事業在企業社會責任所產生的連鎖效應:勞資糾紛造成消費者權益受損。同時也凸顯出,員工的和諧也是營運風險的一環,必須落實在日常管理及公司治理上,若溝通處理稍一不慎,很容易星火燎原。

華航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在國人的心中,它實際上並非私人企業,而是一家國營事業,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觀察:第一,董總更換的消息是從行政院發布出來,一般上市櫃公司更換董總,無涉政府;第二,根據華航2014年的年報所示,公司最大股東為「財團法人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持股比率34.14%),再進一步從該基金會網站得知,其十席理監事內五席是政府官員、其餘也是政府相關機構代表,換言之,政府可以透過基金會決定華航董事會及高管層級的人事,當然也可決定公司重大經營方針。

去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最新版的國營業公司治理指導綱領,最主要有三個目的:

(1)讓政府成為專業的所有人;(2)讓國營事業如同良好的私有企業一樣具有同等效率、透明度與責任感;(3)確保國營與私營企業有公平競爭的環境。

其中在新增的指導綱領中,尤其強調政府的所有權政策,內容包含政府持有的依據或根本原因、政府在國營事業公司治理之角色、政府如何執行所有權政策等要素。另外,OECD也指出,政府之所以持有國營企業,終極目的應該要透過一個有效的資源分配機制,對社會產生最大價值,並且揭露給民眾知道、定期檢討所有權政策。

而國營事業要有良好的治理,最關鍵在於政府需具備明確的所有權政策,因為國營事業並非民營企業,除股東最大利益外,同時也肩負公共政策任務,因此對國營事業經營者而言,如何平衡經營績效及公共任務,始終是最大的難題。

因此藉由此次華航罷工事件的連鎖效應,國人可以對國營事業思考以下幾個重要問題:

一、健全國營事業的董事提名與遴選,強調候選人的實績基礎(merit-based)。

二、國營事業的政策任務與經濟目標,政府有責任向人民說明。

三、政府對全體國營事業績效考核是需要建立統一的機構?公司治理方面做得好應予肯定、留任。

到現在我猶記得行政院前副院長林信義公開甄選中華郵政、菸酒公賣兩國營公司負責人,任內平順達成任務,離任時員工撫甘落淚相送的情景。

(作者是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

連結網址: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17890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