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國內銷售與服務的MSMEs,有超過八成對ESG並沒有做好準備

【作者】Faiqah Kamaruddin
【資料來源】Business Times
【發佈日期】2024年 2月 5日
【介紹者】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謝靜慧/本協會前秘書長
【簡介】    

在馬來西亞從事國內銷售與服務領域的微型、小型與中型企業(MSMEs),還沒準備好因應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遵循,雖然大多數知道ESG遵循很重要,但是缺乏能力進行轉型。

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商會(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Samenta)的全國主席拿督William Ng表示,在九月進行的年中調查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馬來西亞SMEs理解ESG的重要性。然而,其中僅有不到12%的企業表示,已經準備好落實ESG。

他補充說:「關鍵問題比較不是教育,而是關於提供協助,以提高企業相關因應的能力。」

Ng強調,早期採行ESG的公司,是出口商及為跨國公司服務的SMEs,因為他們感受到已發展經濟體對於ESG的要求。

他告訴《Business Times》:「有些企業早在五年前,就已經收到客戶及主要業務夥伴所提供的檢核表與訓練,因此他們的過渡是無縫的。」

相反的,以國內銷售和服務為主的SMEs正艱難地因應這個轉變。

根據Ng的說法,政府應啟動機制以鼓勵加快ESG之採行。

Ng說:「目前用於綠色融資的資金有更嚴格的標準,特別是針對未達100萬令吉的貸款。比如,當你要求SME準備一份關於他們的新設備如何減少碳排放的影響力文件或提案時,並非每個SME都有能力處理,這些提案最終還是會委外撰寫,從而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他補充道,他們已經看到「ESG顧問」數量突然增加,其中有一些雖然是真正的專業顧問,但許多只是利用SMEs的無知與有限的資源。

他強調,需要採取逐步的ESG報導,並首先從對小企業而言比較簡單的聲明開始。

「目前推動範本為主的ESG報導是有幫助的,但同樣的,我們必須像看待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ESG與低碳過渡,需要一步一步來。」

他還說:「例如在轉向ESG揭露、報告與遵循像GRI這樣的全球報導標準之前,我們可以先在小型企業引入一份簡單的ESG聲明。」

Ng指出,ESG專家的不足是SMEs面臨的主要挑戰,這會讓轉型令人卻步、成本效益低。

Ng說:「SMEs採行ESG的另一項大挑戰,就是國內缺乏ESG專家,這讓忙碌的企業主難以將其列為優先事項。因為ESG人才的重大短缺,及對ESG顧問需求大增,使得顧問服務價格高昂。所以,想要轉型的SMEs會望而卻步、覺得投入成本看不到效果。」

同時,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協會(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Association of Malaysia,SME Malaysia)的主席Ding Hong Sing強調,政府協助在支持SMEs整合ESG架構上的關鍵功能。

在接受《Business Times》訪談時,Ding表示超過90%的SMEs都缺乏落實ESG的專業知識。

他補充說:「政府需要投資SMEs的教育訓練與激勵措施,讓在企業內身兼多職的企業主更容易取得ESG的相關資訊是至關重要的。政府的支持,也許透過一對一的諮詢,可以加速這個過程。SMEs在有限的資源壓力下,需要財務協助、會說華語的顧問,以有效因應ESG的領域。」

Ding告訴《Business Times》:「雖然有更多SMEs意識到ESG,但瞭解其重要性仍是一項挑戰。他們知道ESG,但是難以將之應用到企業營運上。為縮短此落差,我鼓勵ESG訓練者以華語、馬來語雙語進行溝通,以解決SMEs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對缺乏較高教育背景的企業主。」

他透露,政府的推動措施對SMEs的ESG採行很重要,特別是考慮到即將到來的全球影響,然而,SME企業主必須共同參與、瞭解,並應用ESG原則。

Ding說:「光有意識是不夠的;企業主必須瞭解ESG的重要性。政府所提供的支持與教育非常重要,因為遵循ESG變成了能出口、減碳稅務負擔的先決條件。」

他指出,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專責部門來協助SMEs採行ESG實務,因為做比說更重要,政府採取積極主動的方法,可以預防ESG採行的拖延,並確保SMEs更順利的過渡。

他並表示,對於政府承諾ESG方面有所懷疑,可能就會削弱其實際效果。

他補充說:「SMEs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說辭,他們需要具體的協助與激勵,以便將ESG整合到他們的營運之內。延遲ESG的實施對企業構成威脅,會影響他們出口的能力,並加劇經濟上的挑戰。」

未落實ESG的風險

亞洲永續金融研究所(Sustainable Finance Institute Asia)的2022年報告指出,由於未遵循ESG,馬來西亞的SMEs將面臨減少2,920億令吉營收的風險。

根據馬來西亞與汶萊聯合國全球盟約網路(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Network Malaysia and Brunei,UNGCMYB)的說法,當公司沒有提供足夠的ESG資訊,就是企業風險的標誌,而且會對公司形象產生負面影響、並降低品牌價值。

其內容提及,「遵守ESG實務對馬來西亞投資政策至關重要,特別是對SMEs而言,因為未遵守ESG指導方針,會對國家的全球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詳細探討SMEs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的重要性時,堅持遵循ESG的標準,對於維持馬來西亞在全世界供應鏈內的國際貿易連結,變得至關重要。

當與重視並遵從ESG的大型公司做生意時,這特別重要,因為他們期待供應商要符合這些現有的標準。

報告提及,「要求企業遵守ESG原則的全球趨勢,正重塑銀行業的實務,因此SMEs需要遵循ESG。銀行現在被迫要與顧客(SMEs)的顧客(上市公司)需求一致。」

隨著銀行轉向到以ESG為中心的貸款實務,展示ESG的適應力對於企業能否獲取融資至關重要。

UNGCMYB中指出,未遵循可能會提高取得貸款的難度。它進一步說明,「對小企業而言,不採取行動並依賴於主要投資者,可能在因應負面事件時面臨大挑戰。這些事件或許包含自然災害、經濟衰退、法律問題、意外事件,或所有會影響到正常企業營運的顛覆性環境因素。ESG風險被視為是具實質性的重大風險,而未能適時處理並納入ESG原則,會導致各種結果、並傷害企業的韌性及財務穩定性。」

政府措施

馬來西亞政府已經推出稅務激勵措施,以支持ESG的實行,並鼓勵企業積極揭露,以利於企業價值鏈及其股東。

在政府2024年的預算案裡,建議從2024至2027年,符合相關規定的公司,其ESG相關支出,估計每年可獲得最高5萬令吉的稅務減免。

在馬來西亞從事碳項目開發的公司,有資格獲得高達30萬令吉的額外稅務減免。

減免包含碳項目之發展與衡量、報導以及驗證(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MRV)所產生的成本,並可折抵在馬來西亞碳交易所(Bursa Carbon Exchange,BCX)由碳權交易的收入。

此項稅務激勵的申請,是由馬來西亞綠色技術與氣候變遷公司(Malaysia Green Techn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Corporation,MGTC)管理的,申請期間自2024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

馬來西亞政府也提供稅務激勵以鼓勵SMEs採用綠色科技。

根據馬西亞投資發展局(Malaysia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Authority,MIDA)的說明,綠色投資稅務補貼(Green Investment Tax Allowance,GITA)及綠色收入稅務免除(Green Income Tax Exemption,GITE)讓企業可就經核准的綠色科技計畫之投資,申請稅務減免。

為支持低碳實務,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ank Negara Malaysia,BNM)在2022年二月推出了20億令吉的低碳轉型貸款(Low-Carbon Transition Facility,LCTF)。

此貸款是向SMEs提供可負擔的融資,以利其實施低碳措施有關的營運資金及資本支出。

ESG的架構

在2023年,馬來西亞政府推出了i-ESG架構,這是一個國家級的產業環境、社會與治理措施,以加速馬來西亞朝向永續發展目標的進展。

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以前至少要創造價值12兆美元的市場機會、並釋放50%的商機價值給開發中國家,以及在2030年以前創造3.8億個就業機會,其中近90%會在發展中國家。

在國際貿易及工業部(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策略下,部長Tengku Datuk Seri Zafrul Abdul Aziz透露,以「公正轉型」為核心的i-ESG的1.0階段計畫,預計在2024至2026年間實施。

MITI表示,「公正轉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支持業界展開他們的ESG之旅。

該階段會透過提供指導方針、培養能力、拓展計畫、輔導及財務協助來實現。

MITI表示,「在此階段,焦點會在強化意識、提供訓練及財務支持,並特別著重於協助MSMEs邁開ESG旅程。」

2.0階段(或加速階段)的目的是要符合國內與國際要求,期程會是在2027至2030年。

【網址連結】
https://www.nst.com.my/business/sme/2024/02/1009791/more-80pc-msmes-domestic-sales-and-services-space-not-ready-es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