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亞洲觀點看季報

【作者】    Angela Campbell-Noe
【資料來源】    IR Magazine
【發佈日期】    2015年 5月 12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簡介】    

去年11月,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取消了對所有公司每季揭露的要求,這也引起亞洲廣泛的討論,但是在亞洲,對於季報的要求各國作法不一。

以新加坡為例,季報是針對市值超過7500萬美元上市公司的要求。在馬來西亞與泰國,也對較大型的上市公司有這個要求,而在香港與雅加達的企業,則僅需要發佈半年報即可。

National Grid是FTSE 100最後一個宣佈要停止發佈季報的公司,而該公司的財務總監Andrew Bonfield估計,這對公司而言,每年可以節省高階經理人1個月的時間。然而,媒體對這個決定的反應不一。

有更多管理的時間、降低遵循成本,取消瑣碎的季報,可以讓公司有更長期的觀點來看待營運。此外,在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的時代,廢除季報對投資人的「短期主義」將有所抑制:Warren Buffett這樣一個高調的投資人,建議長期持有方法的必要性。

無庸置疑的是,透明度及揭露是維持市場公平及效率的關鍵要素。在亞洲取消季報監管這件事不會、也不應該代表公司一年只報告兩次就好。

上市公司受規範要求有義務要對價格敏感資訊及時並公平地揭露,縱使在年報架構下,最佳實務建議他們應該向市場持續提供更多非正式的季度交易最新資訊。這個模式在英國經測試後是成功的。

在我們以亞洲區為主的分析師探討這個問題後,有些人可以接受管理良好的上市公司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可以不提供季報就好,因為他們治理良好且營收的可預期性高。

但是也有人堅持,季報取消並不見得適用於每間公司。有一些週期長的企業營收是比較難以預測的,比如大宗商品、能源業,他們仍需要持續向投資人定期更新資訊並有良好的預期管理。

事實上,投資人議和不只是季度的財務報告而已,經濟學家John Kay已經說了,投資人經常認為季報「無用或被誤導」。對他們來說,季報反而是落後資訊。在亞洲,還有另外一個爭議議題,即整合性報告應該是立基於外在環境來溝通一間公司的策略、治理、績效與預期,並引導出公司短中長期的價值創造。

公司應該、也必須要視報告是一個定期說故事的機會,並且在行事曆外透過各種會議、說明會、線上平台這些提供資訊、更新及收到回饋的管道,藉由經常的議和來強化。這種前後一致的透明才是維繫投資人信心、增加資本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網址連結】
http://www.irmagazine.com/articles/earnings-calls-financial-reporting/20751/quarterly-reporting-asian-perspectiv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