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Investor論壇說,唯有結構才能克服短期主義

【資料來源】    AsianInvestor
【發佈日期】    2015年 5月 21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簡介】   

AsianInvestor第十屆投資人高峰會的長期投資研討小組於香港召開,與談人包括兩位資產所有人:新加坡主權基金Temasek的高階管理總監暨中國區主管Wu Yibing,以及韓國國家退休基金(Korea’s National Pension Service, NPS)全球公共市場投資部主管Kyungjik Lee,其他與會者還有Mercer的策略研究總監Garry Hawker、CFA Institute全球執行長Paul Smith。

在AsianInvestor論壇上,與會者認為亞洲機構投資人在採取長期觀點上需要授權及彈性;並且,機構投資人的董事會的結構也需要發展強化,才能確保投資人擁有可獲得回報的工具;在投資領域,追求健全的公司治理的倡議聲音很大,但是與會者也指出,就算是大型的主權基金與捐贈基金,目前也都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本來發展。

Hawker說,對機構投資人而言確保長期觀點的關鍵,就是利害關係人議和,並且最好在初期就能有合適的結構。另外,機構投資人需要清楚交代他們的長期目標,「包括他們如何試圖避免短期主義。」

與會者都同意主權基金或其他類型機構投資人的確存在追求短期的現象,原因在於他們僅以2年為期間來考核基金經理人的績效,這將造成投資上的短期與保守思維。

有關於利害關係人議和及機構投資人董事會結構上,NPS的Lee說,NPS的治理委員會裡面官方代表不會特別針對投資政策施壓給NPS。而且「治理委員會代表來自各界,也包括工會。」而NPS認為長期才是他們投資的本質:「執行成本很高,因此在全球市場裡面我們和可信賴的伙伴一起追求更大、更長期的策略投資。」

有關彈性方面,在淡馬錫Temasek投資委員會方面,基本上與一般商業投資機構無異,但是他們則是以彈性而不受約束的方法運作。縱使營運上具有高度的自由,管理公司仍會就投資的資產持有狀況、回報率等細節作溝通,特別是以長期為基礎。

以淡馬錫Temasek的年報來看,他們最主要的投資對象是中國,其投資比例達到總資產的25%,在2013年,其240億新幣(約179億美元)的投資中,有100億就投資在中國市場。淡馬錫很早就投資了阿里巴巴,這可以看出淡馬錫充分的掌握了投資的先機。但是當2014年新興市場績效不佳時,他們為了確保投資資產的真實價值,於是大幅調降對中國的投資。我們可以看到淡馬錫Temasek具備高度彈性並善用機會,這樣的投資團隊可以滿足其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論壇中還認為機構投資人對於亞洲的公司治理,其議和程度還是低於全球標準。Smith認為其中一個問題是投資界太消極,他反思像BlackRock這類大型的投資人對促進公司治理做了什麼?他認為他們需要更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對於資產所有人,Smith認為亞洲的大型主權基金與捐贈基金並沒有善用人力資本,以對公司管理層就治理議題進行議和。他也建議這是後續需要發展的一項技能。

資產所有人也同意,到現在對於如何與投資公司合作,以創造出公司治理最佳形式,來促進獲利及保護所有投資人上,還沒有發展出一個適合的模式。

【網址連結】
http://www.asianinvestor.net/News/397699,only-structure-can-overcome-short-termism-forum-told.asp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