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股東權利置於刺激IPO之上

【作者】    Jennifer Hughes
【資料來源】    Financial Times
【發佈日期】    2015年 10月 5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本篇由何佩諸顧問審訂
【簡介】   

當阿里巴巴以天價250億美元在紐約募資發行而非在香港上市時,引起了有關亞洲城市上市規範是否過於嚴格的熱烈討論。

但是這個討論後來證明沒有結論—港交所周一還是聽天由命放棄改變其上市規範。吸引中國大公司前來上市的夢想,仍然不敵監理面的反對,以及香港長期堅持其同股同權的傳統。

某些角度看,這個結果是可以預見的。港交所早就常發現很難去改變有關投票權方面的規範。紐約交易所在1920年代醜聞後,限制了二級股權(dual-class)結構50多年,只有在1980年代面臨Nasdaq掛牌上市的科技公司競爭才放棄這個標準。

在香港倡議修改規範的人希望在丟掉阿里巴巴的首次公開發行以及因此可能帶來的交易增量後,可以刺激當地意見的改變,並軟化主管機關的反對力道。

在很多香港的銀行家與律師的眼中,拒絕跟現在的商業現實妥協,將會弱化香港聲稱是中國金融門戶的地位,如果像推特的競爭對手微博以及阿里巴巴的對手JD.com這些中國大公司繼續在紐約選擇二級股權方式上市的話。

但是在香港,這個議題也受這個城市歷史的影響,基於考量香港大亨當權的殖民過去,嚴格的治理規範應運而生。香港在1987年有效地禁止公司採行加權的投票權,當時的億萬大亨李嘉誠及怡和洋行集團企圖鑽漏洞。
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秘書長Jamie Allen在週一港交所發佈這個訊息後表示:「樂見香港相較於其他某些領導性的世界金融中心,能夠對加權的投票權採較高的標準。」

在去年阿里巴巴IPO之前,一份對亞洲公司治理協會會員的調查中建議,阿里巴巴的股價應該要折價五分之一,以反映其不尋常的治理。雖然這間科技巨擘公司並未使用二級股權結構,但是它的合夥人制,讓經理人及創辦人可以以少數股權提名多數的董事席次。

然而阿里巴巴的出走,只是一長串中國公司為了二級股權而選擇在紐約上市的最近一家二級股權,根據港交所去年的資料顯示,在100多家於美國上市的中國集團中,僅有三分之一使用二級股權結構,但是他們占了總市值的近70%。

這些公司讓香港在募資中心的地位上再一次落後於紐約,這讓香港的銀行家相當惱怒。香港在金融危機以及一系列轟動一時且多數為中國國營企業的上市案後,曾短暫地位居第一。

香港的鉅額交易是由2010年中國農民銀行的上市案奪冠,募資220億美元,而另外200億美元是由保險公司AIA募集。這兩間公司仍是全球前十大IPO公司。

然而此後,香港最大的IPO就只有今年初中國華泰證券的45億美元。華泰的股票因中國證券市場暴跌,現在已經低於發行價格的39%。
香港交易所管理階層仍未完全放棄希望:週一所發佈的宣告,仍為未來改變規範留有討論的空間,儘管內部人承認現在的氣氛是反對為主。

讚揚這項決定的股東行動主義者也保持謹慎戒備。雖然他們也期待公眾及監管的態度不會改變,但是他們仍警告說他們的勝利只是「暫時的」。

【網址連結】
http://www.ft.com/intl/cms/s/0/7b8a1732-6b4a-11e5-aca9-d87542bf867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