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需要讓新的治理規範奏效以突破現狀
【資料來源】    Financial Times
【發佈日期】    2016年1 月 26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簡介】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公司治理作為推動經濟改革的核心項目,並含括在安倍經濟學的「三枝箭」裡面。實施下來,因為對上市公司施以更高的標準,使日本比亞洲其他已發展市場進步更加顯著。

但即使如此,控制家族及投資人要求合理資金配置所造成的緊張關係,仍不斷出現。而東芝集團及光學器材製造商奧林巴斯的會計醜聞,也嚴重損害了整體日本股場的聲譽。因此日本如果要改變公司文化並強化身為國際貿易中心的聲譽的話,就必須要做得更多。

在安倍3年的任期裡面,他針對特定行業導入了更高的標準。2014年日本金融廳導入了「機構投資人盡責管理守則」,對資產管理公司與信託公司與受投資公司議和上,提出最佳實務。去年,東京證交所也實施了公司治理守則。其他相關項目也包括要求公司至少要設置2席獨立的外部董事。

雖然仍在初期,但這些改革已經看到一些效果。超過90%的上市公司現在已任命了1席以上的外部董事,而數量還在成長中。日本董事會為了滿足投資人,在評估機會及設定集團目標正著重提高股本回報率。最近,也正在減少集團間的交叉持股。

雖然這些改革被歡迎,但還是不夠嚴謹。雖然日本的治理守則要求增加外部董事,但未必所有新任的外部董事都具有獨立性,他們有些來自於企業的母公司或與集團有關的銀行。

日本公司也傾向作表面功夫,來「遵循」治理守則的要求、或「解釋」未達成的原因,解釋的內容也經常是一些管理方面的陳腔濫調。例如當無法遵循時,總是說董事會「正在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更佳的治理不只是通過新的法令或守則而已,而是普遍的觀念改變。不只是公司管理階層能認知遵循這些規則的價值,政府也必須鼓勵並讓投資人與市場發揮功能。

在電子公司夏普的案例上,作者認為,象徵著安倍對公司治理改革並沒有完全言行一致。像夏普面臨到長期的損失,並且需要廣泛的重建、甚至是售出企業。政府卻選擇了與銀行一起出手援救,反而阻礙了國外收購的市場機會。

其他國家都正在關注安倍的政策可以引起什麼成果。日本政府主導的改革只能達到目前的成績。因此需要投資人施以更大的壓力。他們不應該只是對管理階層投贊成票而已,還要提問、提出建議,以及更重要地要求公司回答。日本公司在當下市場震盪中需要能更有活力,因此進展是重要的,因為這有利於董事會及投資人雙方。

【網址連結】
http://www.ft.com/intl/cms/s/0/8bb28aae-c374-11e5-808f-8231cd7162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