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司必須為未來的AI監理做好準備

【作者】    Adnan Masood
【資料來源】CIO Dive
【發佈日期】2023年 10月 23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    邱明志委員
【簡介】    

隨著人工智慧(AI)前所未有地發展成為全世界企業營運與策略的動力來源,對此進行恰如其分監理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適當監管的承諾是以合理的保障措施來平衡人工智慧無邊際的潛力。

白宮及科技領導人最近的討論清楚表明AI監管的車輪已經開始前進。錯綜複雜的監管網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發出結構化AI治理方法來臨的信號。

AI法規不僅是可能,並且迫在眉睫,企業需要做好準備。

AI相關法規的情況多樣,各國制定各自獨特卻重疊的架構。歐盟議會對人工智慧法草案的認可,體現了西方國家推動朝向全面AI監理的努力。

該法案一旦獲得批准,可能會重新定義公司如何利用AI進行如臉部辨識、預測性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以及內容生成,而未遵循者會有嚴重的財務影響。歐洲這方面的大步進展凸顯了在創新與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的迫切性。

擬議的歐盟法律有一個結構化的風險基礎分類系統,限制了可能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的應用。由於違規行為的處罰相當重,美國科技公司擔心可能會抑制創新是可以理解的。

對比之下,美國似乎正在採取更具協同性但同樣重要的方法。頂級科技巨頭與參議員的閉門會議,揭櫫政策制訂者和產業領導人之間取得共識。

從AI的生存威脅到其社會經濟效益等主題經過深思熟慮,並一致同意政府監管措施。

美國的AI監理計畫包括可能限制開源AI模型及AI專用硬體。然而,此類措施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影響和執行能力的質疑。

人們主要擔心這些法規在網路世界的有效性,因為開放原始碼計畫(open-source projects)可以在美國境外迅速發展。步幅可能經過深思熟慮,並擬定指導方針且是由各
州領導的立法。然而,方向是顯而易見的:美國正在走向指導AI使用和應用的聯邦架構。

從英國《資料保護法》(Data Protection Act)到新加坡的《2012年個人資料保護法》(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 2012),這些豐富的監理均標記著一個不可否認趨勢:各國正意識到AI監督的必要性。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在這個轉型時代,企業不能只當個被動的觀察者;企業需要是一個策略性的未來佈局者。

隨著相關法規即將到來,他們需要花心力理解;消化現行法規,從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到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最新的AI風險管理架構(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瞭解法律是遵循的第一步。

塑造企業的反應

AI科技的快速發展帶來網路安全相關挑戰,而公司的自律管理可以為政策制訂者提供寶貴見解。有趣的是,公眾輿論高度傾向於政府監管,顯示社會對AI負責任的發展有更廣泛的需求。

我們也是全球思考,在地行動。全球趨勢提供了指向的羅盤,當地的法律與規範將會有直接影響。企業需要保持靈活,適應其營運所在地監理的細微差別。

對企業而言,透明度是當務之急。企業必須預先做好AI部署。若你的演算法對決策發揮作用,請明確說明。如果使用AI生成內容,要揭露其來源。道德的AI不只是一個口號—它正在成為一道命令。

接下來,創設一個AI治理團隊。這與擁有一組程式設計師無關;而是涉及跨領域的團隊,可以考量AI實施時的道德、法律、社會與營運影響。

當AI成為營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其治理就不該是孤立的,而要融入更廣泛的公司治理架構中。

AI監管不是要扼殺創新,而是要引導它安全地進入我們的未來。企業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應保持主動、透明及適應力。畢竟,在AI的領域,未來屬於那些能夠將願景與責任融為一體的人。

【網址連結】
https://www.ciodive.com/news/global-AI-regulation-enterprise-response/6975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