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還是越權:執行長對董事會組成之影響

【作者】Bert Dumas
【資料來源】Directors and Boards 
【發佈日期】2025年 4月 22日
【介紹者】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謝靜慧/本協會前秘書長
【簡介】    

一位即將上任的執行長(以推動創新而聞名的內部新星)與謹慎多於冒進的董事會發生嚴重衝突。在他到職的幾個月內,他們之間就浮現摩擦、緊張情勢逐漸升高。執行長覺得自己受到不願大膽做事的董事會綁手綁腳,相對地董事會則對執行長未經諮詢所做的決策感到措手不及。

在一場董事會上,執行長建議或許需要一批「新世代」的董事以跟上變革的速度。在他說出最後一句話之前,本來還有的客套都消失了,防衛之牆升起,無論這句話意圖為何,都立即引發了反感。在之後的董事會裡,閉門會議的討論由一組問題所主導著:我們是否選了適當的執行長?在董事會未來的組成上,他應該有多大的控制權?以及會有執行長越權高過董事會監督的風險嗎?

新執行長會帶來嶄新觀點與願景,但是不受制衡的影響會帶來嚴重的治理問題。組織必須在執行長影響力、董事會獨立性和長期的治理卓越上,取得適當的平衡,而這要從董事會組成的討論開始。

立足傳統,放眼未來

歷史上看,執行長對董事會組成之參與,會因治理結構、企業文化和投資人期待而異。在某些組織裡,離任的執行長會協助塑造董事會,以為其繼任者確保治理的延續性。在其他的組織裡,董事會的任命會由獨立董事或治理委員會領導,以限制執行長的影響力。某些公司則介於兩者之間,允許新執行長有機會推薦候選人,但最後決定權仍屬於董事會與(或)股東。

雖然沒有一體適用的模式,但一流的治理會優先重視董事會的獨立性、同時允許執行長有機會就領導力需求提供見解。治理結構必須隨企業一起發展。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強調類似的觀點,建議治理必須調整以因應現代商業的變革,並確保董事會保持敏捷、對未來做好準備。傳統聚焦於財務與營運監督的方法不再足夠,當人工智慧、自動化與勞動力轉型重塑企業策略時,董事會的組成就必須反映這些新現實。

執行長的影響力必須受到衡量

當我們接受執行長終究會更替的現實時,董事會組成的長期影響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新執行長的願景雖然重要,但是當領導更迭不可避免地時,一個設計來呼應某執行長領導風格的董事會,或許就會遭遇治理困難。讓執行長主導董事會的選任,會帶來遠超出其任期的治理風險。

其中一個風險,是董事會的組成與成員,過於接近執行長的領導風格,而不是符合客觀的治理原則—這種情況亦可稱為董事會堆疊(board stacking)。受執行長影響力過大的董事會,或許會缺乏有效挑戰決策所需的獨立性,雖然短期會創造一致性,但最終還是會弱化當責性。一個強健、獨立的董事會,不是只支持執行長,而是會挑戰、引導和確保企業的長期成功。

投資人的信心也會發揮影響力。機構投資人、委託投票顧問機構以及治理監理機關,都會詳審執行長在董事會任命上的影響力。若董事會缺乏獨立性,則股東或許會質疑治理結構的完整性,而股東信任的流失會對股價造成負面影響。對JSTOR的多項治理研究所做的實證分析顯示:董事會獨立性較低的公司,可能會遭遇到更大的股東懷疑,以及較弱的長期績效。投資人想看到一個客觀運作的治理結構,而非根據某位領導人的偏好來打造。

結論是?執行長的影響力應該予以節制,而非不受制衡。一個過度受單一領導人理念左右的董事會,會有喪失客觀挑戰決策的風險、最終弱化治理。繼任計畫在減緩此類風險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它需要一個超越個人領導風格的董事會,確保超越任何一個高階主管任期的長期穩定性。

但是,在治理討論上,有一個關鍵聲音仍明顯缺席—人資長。在財務監督與策略一致性主導著董事會的關注之際,人才策略、領導繼任及文化影響力常被視為次要議題。不過,若董事會要確保組織的長期成功,不應該也反映出勞動力現況,與維持長久成功所需領導力嗎?

被忽視的聲音才是關鍵

人才策略、領導繼任以及文化一致性,都是達成長期企業永續性的關鍵因素。將這些主題納入董事會關注的第一線,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人資長參與討論。如同一家私募公司聘請人才合夥人來優化領導團隊,繼而實現長期價值,人資長對於領導效能、繼任計畫和勞動力策略的看法,會讓董事會獲益。外界有越來越高的共識:人資長應該在治理上扮演更具策略性的角色,因為他們在這些領域具備專業知識,會直接影響長期領導力發展和組織韌性。董事會措施是治理的當務之急與人力資源的優先事項。若董事會的存在是要確保組織的未來,那也應該反映推動組織運作的勞動力現況。

人才策略就是經營策略。董事會組成若僅限於財務監督,就無法考慮到勞動力策略對經營績效可衡量的影響。領導發展、人才優化以及文化,不只是抽象的人力資源概念,它們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盈利能力以及股東價值,並直接影響到營收成長、成本效率以及風險減緩。縱使是與勞動力策略相符的措施,也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展現其可衡量的影響,而其成功又高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市場條件、通貨膨脹以及產業動態(例如監理變動)。一位經驗豐富的人資長或人資主管,可以解決由勞動力措施帶來的既有挑戰、縮短董事會的理解落差,以及倡導良好的人才策略對組織成功的正面影響。

當組織因應快速變革時,人資長能夠運用數據來編製一套敘事,向董事會解釋那些受到人才影響的決策背後的數字。無論是領導力發展的投資報酬率、人員流動的財務成本,或是技能落差對獲利的影響。人資策略關乎經濟價值,而非只是員工參與而已。

領導力的有效性。新任執行長可能會帶來的大膽的想法,但不一定會轉化為重大的成果。他們是否有領導團隊來執行這些大膽的想法?人資長可以就高階經理人績效提供數據導向的觀點,辨識出可能影響策略執行的優點、落差以及不協調之處。若少了這些見解,董事會可能無法掌握,領導團隊是否真正具備執行大膽策略並邁向成功的能力。

繼任計畫與面向未來的治理。沒有人,甚至是執行長,可以保證未來領導人交接時組織的穩定,而這就是治理發揮作用之處。董事會若與某位執行長的願景過度緊密相連,當領導層不可避免的變動時,就會陷入掙扎。人資長可以確保董事會的任命符合長期領導力需求、預防治理結構太過於為某位領導人量身訂做。

董事會若未能將人才策略納入其治理結構,就會有偏離其所依賴勞動力的風險。這就是為何治理模式必須進化—不僅要確保財務監督,並創造一個可以適應變化、成長與推動永續成功的領導架構。

平衡的方法:協調三個關鍵要素

在執行長影響力、董事會獨立性和人資長見解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有助於建立更強的治理結構,而這是最重要的事。

執行長在董事會組成上,確實應該有一定的發言權,特別是在辨識支持公司策略的領導技能時。然而,他們的影響力必須受到制衡,預防過度擴權。對於董事會任命的最終決定,應該仍由獨立治理結構做出,以確保客觀性。當評估董事會候選人時,治理委員會必須優先重視多元觀點及獨立性。推動具透明度的提名流程,以預防新執行長施加過度的影響力,並且確保人資長參與,是強化董事會選任的兩個方法。一如Deloitte Insights在其最近報告內所強調的,有人資長或人資主管參與的治理委員會,會確保所遴選的董事不只精通於財務,也能夠監督勞動力轉型、創新以及文化變革。對未來做好準備的治理結構,必須超越傳統財務監督功能;人工智慧、自動化與勞動力變革,都會重塑商業模式,因此董事會需要的領導人是:瞭解這些轉變,並有效、高效地引導組織因應這些變化的領導者。
 
【網址連結】
https://www.directorsandboards.com/board-duties/board-ceo-relationship/oversight-or-overreach-ceo-influence-on-board-compositi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