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報告:治理、經濟因素在公司重大性評估裡,比環境與社會面向更重要

【作者】Janice Lim
【資料來源】The Business Times 
【發佈日期】2025年 8月 3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    謝靜慧/本協會前秘書長
【簡介】    
 
根據「利害關係人治理」(Governance for Stakeholder)與「亞洲永續金融研究所」(Sustainable Finance Institute Asia)最近的報告顯示,澳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在其重大性評估中,認為環境與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低於治理與經濟績效。

該報告發現,縱使社會和環境因素在重大性評估中經常被提及,但社會因素還是被評為第三重要,而環境面向為第四。治理則被評為最重要,其次是經濟。

重大性評估通常揭露在年報或永續報告中,公司進行該評估用以辨識和管理其風險與機會,特別是對業務和利害關係人最重要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議題。

以上是來自於新加坡大學商學院會計系麥潤田(Mak Yuen Teen)教授、Baker Tilly Singapore的ESG永續負責人Tina Thomas所做的研究發現。該研究蒐集的大多是澳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在2022至2023會計年度的年報及永續報告的資料。

報告指出,公司在意識到治理和經濟績效重要性的同時,應確保他們沒有低估環境及社會相關因素。

該報告指出,「有存在盲點的風險,特別是在考量環境因素對公司的影響,以及公司自身對環境的影響時。公司可能將環境因素視為僅在長期才會發生影響,然而重大性評估卻可能是基於短期的角度。」

然而,報告也指出,這些發現僅來自於約180家公司的較小的資料集,相較於原本選取的是300家,因為許多公司未明確呈現其重大性評估,無法顯示不同的永續相關風險和機會(SROs)之相對重要性。

研究者原本規劃,按產業、市值在三個市場選出100家公司供第一階段研究。後來不得不剔除一些公司,納入其他市值較低的公司進行第二階段的研究,用以評估SROs在其相對重要性中的排序地位。

在這三個市場裡,馬來西亞證交所的上市公司在重大性評估上呈現的最清楚,有87%的公司揭露了不同SROs的相對重要性。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則以45%居次,而澳洲證交所的上市公司僅有14%。

這是因為許多馬來西亞的上市公司參照了馬來西亞證交所的永續報導指引,該指引針對重大性評估提供了指導。

優先重視治理和經濟因素

該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和排放、公司治理、財務績效、人力資本及勞動力管理,還有職場健康與安全,都是這三個市場最常被提到的前10個SROs。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上市公司的重大性評估中,最常提到的兩項因素是人力資本及勞動力管理,還有職場健康與安全。

然而,在某些揭露裡,出現頻率高不見得就等於重要性。

環境因素僅在澳洲的農業、林業、漁業部門的上市公司,與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電子、天然氣、蒸氣和空調供應公司列為第一重要。

報告指出,環境風險與機會的重要性較低的一個可能原因,可能是公司認為設定有意義和可達成目標時有困難度。

報告提到,「氣候與環境目標通常被視為實行時複雜、成本高,而且提供的短期財務回報有限。因此,對該目標設定的認知負擔,可能會影響到優先排序的過程—這就顯示了,與其說優先性帶動目標設定,不如說情況是相反的:設定目標的困難會抑制對某些議題的重大性排序。」

公司董事會也傾向優先重視與治理和道德有關的議題,並更注意高度利害關係人關注、以及有重大業務影響力的因素。

報告補充說明「董事會通常想確保—對這些議題發展出明確的衡量指標和可達成的目標,偏好能提供立即或具體實施方式的議題。」

該報告敦促董事會要更積極地參與重大性評估,確保公司沒有盲點,尤其是那些在短期對公司沒有顯著影響的環境相關因素。

報告補充說,在確保公司管理階層仔細考量不同的SROs在短中長期的重要性上,董事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投資人也必須在這些面向上發揮功能:要求公司對重大SROs有更佳的揭露、對重大SROs的優先性提出疑問,以及理解公司如何因應。

然而,報告指出,其所蒐集的資料,是在這三個國家的監理機關要求其上市公司的氣候揭露,必須符合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所制定的標準之前。

依照ISSB標準重新做重大性評估,可能造成公司揭露的永續議題重新排序。「這是因為這些標準特別強調財務重大性,突顯了那些可能影響到企業價值與投資人決策的永續相關風險和機會。」報告提到。

然而,報告中也指出,同時呈現財務重大性和影響重大性議題的公司,會受益於更全面、更平衡的揭露方式。

這是因為他們既能回應變動中的監理要求,同時持續回應更廣泛的利害關係人關切。

報告強調,「隨著特定產業或區域的法規調整,目前被視為對人類、環境,或者非財務性的利害關係人有高度影響或負面外部性的議題,可能會演變成具有財務性的重大議題,這就可能讓公司面臨負擔遵循成本,與其他先前尚未定價的外部性相關財務後果。」

報告還補充說明,公司應該將全球經濟衝擊納入考量,不要限定在傳統的ESG範疇。這是因為持續的地緣政治和經濟不確定性,加上美國施加廣泛的關稅措施,削弱了全球貿易和國際合作。

報告指出,「這需要採取更具適應性、前瞻性的評估,將分歧世界裡的地緣政治風險、情境規劃和營運模式韌性都整合起來。」

【網址連結】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newsletters/esg-insights/governance-economic-factors-outweigh-environmental-social-aspects-companies-materiality-assessment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