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日本新的公司治理守則

【作者】    George T. Hogan
【資料來源】    Investopedia
【發佈日期】    2015年 4月 17日
【介紹者】    研究員  閻書孝

我們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日本的公司治理相當羸弱。日本是全球製造與技術的火車頭,品牌被全世界所認知(比如 Toyota (TM), Sony (SNE), Panasonic, Sharp, Hitachi等)。但長期關察日本公司治理,就發現不缺負面的新聞。以Olympus為例,當初公司新的執行長,就是因為對其管理階層質疑隱匿了1980年代的巨大投資損失,而被公司解雇下台。

TBS/Rakuten是另外一個例子,Rakuten(日本最大線上零售商)在2005年試圖併購日本最大的電視台TBS,在這兩間公司之間的戰鬥同時,也浮現公司治理問題。TBS反對任何的收購條件與價格,他們也準備以毒藥丸來反制,以稀釋Rakuten的20%股份。Rakuten的股東擔心公司大股東願意付出的價錢,以及將偏離公司的核心業務。2009年,法院最後裁定,由TBS買回Rakute的股份。

如果在日本國內的併購就如此具挑戰性,更遑論涉及國際性的併購。2007年澳洲投資銀行─Macquarie,和雪梨國際機場,共同收購日本JAT(Japan Air Terminals)20%的股票時,日本政府被指控威脅要規範外資對JAT的持股限制,以使對方打消併購意圖。

我們可以從一些國際性的評比機構得到客觀的比較,例如針對38個新興市場所作的GMI評比(評比大型公司ESG及財務風險),日本列在第36名;另外由ACCA及KPMG所作的包括25國,針對政府對於公司治理有明確完整的規範之要求這件事情上,日本排名19名。

然而,在2014年12月,日本金融廳(FSA)提出新的公司治理守則草案供公眾評論。這個自願性的守則,政府預計在2015年6月實施,主要內容包括股東權利、資本政策、交叉持股、反併購、吹哨人、揭露、董事會多元性與結構。投資人在日本經常被視為弱勢族群,而日本政府希望,透過這些倡議可以協助強化日本形象,吸引更多國外投資。但是是否真的可以奏效?本文就是就近觀察。

我們可以看到FSA在推動日本更佳的治理上不是單獨努力。2014年1月,Japan Exchange Group(由東京證交所經營),與Nikkei Inc.(日本最大財經報)合作,發表新的指數:JPX 400。

選入指數的公司,除了考量公司的市值以外(這是一般指數最重要的指標),也會檢視過去3年的平均ROE、營運收益、是否具有獨立的外部董事、是否採行IFRS,以及是否揭露營收的英文版資訊。它的目標是對投資人提供可達到這些要求的公司名單,藉以鼓勵尚未達成的公司能改進。

在日本,不僅許多大型資產公司在JPX 400發表後,紛紛登上列車,發行與其連結的基金商品,連政府主導的退休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 (GPIF))也都參與了,這個基金所管理的資產達1.3兆美元,具有巨大的市場影響力,他們表示將以JPX 400,作為要求外包國內資產經理人的指標之一。

JPX 400發表才1年多(2014年1月發表),日本公司治理守則其實都還沒實施(2015年6月才實施),現在就已經看到一些成功的跡象了。比如,有一些公司買回股票,並且宣佈要提高股利及配息比率。此外,越來越多公司已經開始將提高ROE視為目標,比如Hitachi (6501) 及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7011)要提高到10%以上為目標。

越來越多公司也要開始提名外部董事進董事會。由Nikkei Shimbun在2014年3月進行的調查,日本203家上市公司到12月會計年度結束時,僅55%已導入一席外部董事。但是,另外有37家公司預計在明年導入外部董事,以使得獨董的設置率將達到73%。

雖然有以上成果,但是持懷疑態度者仍認為改變太慢。日本對外名聲不佳,原因就是改革進展緩慢。但是,不管日本提出公司治理守則是否可以達到其所宣示的目標,倡議至少成功地顯現一件事:改變了對話。在日本,公司經理人慣於在媒體上公開談論有關「貪婪」股東之惡,而也經常看到他們的行為受到政府支持,至少這兩者在現在已被認為需要改善。雖然嘴巴上說改善,實際上未必能達到,但是至少是一個開始。

【網址連結】
http://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investing/041615/understanding-japans-new-corporate-governance-code.as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