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產業專家主導的董事會不如多元化的董事會

【作者】    Andras Tilcsik
【資料來源】    Financial Review
【發佈日期】    2016年 9月 12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簡介】   

為何董事會會成功或失敗、以及如何讓董事會更佳,是公司治理的關鍵。董事會的組成、董事代表的觀點與背景,對公司價值與銷售成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對這些因素的全貌,我們還是無法窺其全貌。

有一篇發表《在美國管理學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研究,探討一個董事會組成上不太為人注意到的面向:專家比例。一般認為董事會專家越多越好,產業專家知道產業細節,並且在評估風險及機會時有高度技能,但作者透過研究發現,專家越多,對決策未必越好。

作者的研究是針對銀行業的董事會成員及執行長進行訪談,並參考過去數十年專家與團隊的研究。他歸納出三個因素,是專家主導的董事會可能效能低落的原因。

第一個因素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認知固守(cognitive entrenchment)。當一個人對某個領域有深入專業時,雖然會知道正確而詳盡的知識,但也可能在思考上比較沒有彈性,比較不願意改變觀點。因此該類董事會也許在新資訊或不熟悉的情況的回應效能就比較差。相關研究顯示,由產業專家組成的經理團隊,在回應競爭環境改變上彈性較差。作者的訪談也確認了這一點:很多人強調專家給董事會帶來的是「包袱」。

第二個原因是過度自信,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很多領域的專家。一如某位董事所言,非專家型董事,「通常會扮演唱反調(devil's advocate)的角色,往最壞的地方想」。這意味董事會若有幾個非專家型董事會更傾向更懷疑的態度。他們會要求更多的報告與分析,並且通常會如此回應議案:今天不做決定,因為未有足夠的資訊來做決定。

第三個因素就是「任務衝突」的程度,亦即董事會在面對決議時不同觀念與意見之間的衝突程度。這類衝突很重要,因為董事會會藉此尋求不同的方案。但是研究建議,若董事會內專家比例高,常會抑制衝突。當非專家型董事是董事會的少數時,他們會難以挑戰專家董事,為自己的假設辯護並且思考替代方案。

作者繼續從公司處於不確定狀態,來突顯專家型董事會可能的問題。他指出,當公司面對前所未有或模稜兩可的情境時,需要的是彈性思考及能處理不同意見的健全文化,而當公司處在新階段或充滿不確定時,專家的過度自信會帶來更嚴重的危害。

作者研究了17年、近1300家社區銀行的資料(這些銀行有法定章程、總資產低於10億美元並只處理地方型業務),這些社區銀行裡,某些董事會幾乎全由專家型董事組成,其他則由少數銀行專家再加上其他領域的董事組成,比如法律、保險或醫藥。

研究結果乍看之下,董事會內的專家董事比例與銀行財務績效或生存機會,並未具備明顯的關聯性。亦即這些銀行的董事會專家比例多寡,與獲利、成長或銀行失敗無關。

然而作者再仔細了觀察那些面對到高度不確定性的銀行,比如在所知甚少市場裡快速成長的銀行,當董事會裡銀行業專家越多,則銀行倒閉的機會就越高。

作者特別指出,大多數受研究的銀行董事會內,至少有2席銀行專家。而他們研究並不是說沒有專家董事是最好的,而是,他們建議要多任命其他產業的專家來擔任董事。

【網址連結】
http://www.afr.com/leadership/management/having-too-many-experts-on-a-board-can-backfire-20160912-gre6f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