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性顧問機構認為,香港上市公司看待永續報告書還不夠謹慎

【作者】    Eric Ng
【資料來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發佈日期】    2016年 12月 4日
【介紹者】    閻書孝研究員
【簡介】   

根據CSR Asia,主管機關將提高對香港上市公司在2017年關於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績效的報告要求,因此公司應該報告視為長期營運策略的一部份,而非只是一年一次的形式遵循而已。

但是根據他們的觀察,很少數的香港公司會會認知到環境與社會的責任對其品牌與商譽的效益。

協助多個企業擬定並檢視其永續策略的CSR Asia理事長Richard Welford表示,香港恆生指數裡有近2000家上市公司,但他相信僅50至60家認為永續性有策略上的必要性。

他擔心,其餘的公司會選擇花最少的時間與金錢,來達到交易所要求的新規範而已,而很多公司很可能會以資源有限當成藉口。

在南華早報的訪談裡他說,他所擔心的是小公司僅是以方格打勾方式來編製報告。他們不會從更廣的角度來看這為何有利於企業與策略優化,然而,還是有其他企業願意持續投入,因為他們瞭解到這是其策略、品牌與商譽的一部份。

他說,研究已經顯示,認真看待ESG的公司,可以從更高的顧客忠誠中獲益,雖然一般來說不會因此得到溢價。

不過,如果公司對環境、員工不佳,或者未顧及他們供應鏈,顧客就會透過停止購買產品的方式來懲罰公司。

在公眾諮詢期後,香港證券交易所在2015年12月提高了2013年1月以來實施的ESG揭露要求,從過去「建議與自願」改為「遵循或解釋」。

現在對上市公司之監管,要求會計年度1月1日起的公司對以下事宜作一般性的揭露:ESG政策、公司如何因應對環境與社會有深遠意義的營運風險,以及他們是否遵循相關法規。

由於香港大多數公司都是在12月終結會計年度,因此在2017年,公司最新年報發佈後三個月以內將需要發佈相關永續報告的資訊。

對1月1日起開始會計年度的公司,將需要進一步揭露可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諸如目標與達成狀況。

如果未遵循這些要求,就要提出解釋。

協助亞洲公司永續報告有六年經驗的Welford說,由於設定目標、落實,還有蒐集並報告資料,都需要時間,因此公司差不多要花五年的時間,在ESG上才會看到成績、感覺到商譽上的效益。

他說,ESG報告這件事是沒有盡頭的旅程,長遠來看,公司還是需要平衡成本與效益,才能走得長久。

由於品牌認知與商譽效益通常是無形、難以測量的,因此他說節省成本,特別是回收和能源及水節約,可以轉化為可測量收益的企業專案。

提供全球認可的永續報告標準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其準則主管Bastian Buck說,所有公司都可以從永續影響檢視中獲益。

他說,採行GRI的策略因素之一就是,它讓組織可以稍稍後退來檢視自己的定位,這麼做可以讓董事會發現在傳統營運方式中一直被忽略的挑戰及議題。

Buck說,現在全球有6000家公司採行GRI的報告方式,大多數是跨國企業。其中有123家是中國公司,而且有9家的揭露品質已經受到外部機構的確認。而香港有採行GRI的公司約為40家。

Welford說,GRI的標準比香港交易所要求的ESG標準還要高的很多,這是全球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用來比較績效的工具。

他補充說,GRI正成為公司主流管理工具的一部份(尤其大型跨國企業藉此提升效能),很像公司定期管理公司財務一樣。這些公司正在改變只是編製年度報告而已的心態。

【網址連結】
http://www.scmp.com/business/companies/article/2051598/too-few-hong-kongs-listed-companies-treat-sustainabilit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