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動盪時期投資人特別關心公司治理

【作者】    Aaron Leung
【資料來源】    The Asset
【發佈日期】    2019年 10月11 日
【介紹者】    閻書孝資深研究員
【審訂者】    邱明志委員
【簡介】   

最近對255個精明投資人所進行的調查顯示,面對景氣可能的衰退,降低風險將成為來年亞洲追求固定收益的投資人一個主要議題。該調查由Asset Benchmark Research執行,隨著信用選擇愈發成為首要議題,有60%的受訪者期待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加增。

香港首域投資(First State Investments)的Jin Hur說:「對亞洲發行公司來說,治理總是重要的評分項目及ESG風險的因子,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但現在看起來更重要。我們目睹了涉及公司治理問題的若干個人信用作風(idiosyncratic credit)事件,且有更多的投資人團體,在信用選擇的過程中,顯然會計算相關治理風險。」

在同一份研究裡,有三分之二的精明投資人說,已將ESG資料納入基本信用分析。這反應出了投資界的共識,即ESG,尤其是公司治理,對信用度具有重大影響。

聯博資產管理(Alliance Bernstein)的Diwakar Vijayvergia說:「投資人對ESG因子的興趣仍持續升高,而好的ESG分析可以讓人分辨威脅信用品質及利差的早期風險。最近Duniatex出事,突顯出一份好的ESG分析能讓信用商品的投資人,避開這類公司下檔的風險。」就在9月,印尼紡織公司Duniatex無法支付債券利息。

當ESG原則越來越被投資界接受為產業規範之際,仍然有些缺點。僅三分之一(35%)的精明投資人正在把ESG因子納入建構投資組成的程序中,透露出少數投資人,在考量公司ESG績效之後,進行權重調整。

僅四分之一(26%)的投資人會根據ESG要素,定期調整評價模型,然而有28%很少做、或根本沒做過。

一位經常調整投資組合以反應ESG評價的投資長警告:「亞洲充斥著公司治理災難。太常見到公司有償還能力,卻常常不願意做。公司接班計畫及不佳的透明度使得公司烏雲籠罩。」

缺乏透明度也阻礙了ESG因子整合到信用風險分析的程序。超過半數(58%)的精明投資人表示,ESG風險的能見度受限,以及可比較性資料的可否取得,是他們在整合ESG因子時面臨的兩大困難。

香港資產管理公司(Hong Kong Asset Management)的投資組合經理人Abhishek Rawat相信,亞洲信用市場經常爆發問題,原因在於發行公司治理不佳。他說:「如果基金經理人能謹慎地作信用選擇,就可以平安無事,甚至表現卓越。反過來說,若監理架構可以落實更好的治理,平均的信用利差及波動程度就會比較低,整個債券市場也獲益。」

東亞聯豐投資(BEA Union Investment)的投資長Pheona Tsang指出:「投資人必須跨越財務分析來辨識違約的候選人,因為有些紅旗是無法從公佈的財報或財務比率反映出來。」

【網址連結】

https://esg.theasset.com/ESG/38926/investors-focusing-on-corporate-governance-especially-during-volatilit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