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指引:使用AI時應做、不應做的事

【作者】Ken D. Kumayama、Sonia K. Nijjar、Jenness E. Parker
【資料來源】Skadden 
【發佈日期】2025年 9月 4日
【介紹者】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謝靜慧/本協會前秘書長
【簡介】    

當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與各種工具開始重塑企業運作之時—包括他們如何制定策略、優化工作流程、進行研發以及萃取大量資訊—個人(包括董事)也經常性地使用並依賴這項技術。

當董事會在衡量於公司部署此技術之效益及風險時,個別董事也需要思考自己在公司職務中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當中可能潛藏一些陷阱,而且部分或許不明顯。以下是快速檢視並提供避免失誤的技巧。

避免上傳與輸入機密資訊或個人資料

例如在會議前上傳董事會資料、請AI產出摘要,這或許很有吸引力。但是公司的人事資料、商業秘密或其他機密資訊,只能透過公司內部IT團隊驗證過的AI工具進行分析。對開放式聊天機器人輸入機密資料,不管是否免費,可能會讓AI公司的研發人員或其他人取得這些資訊。如果所使用的AI工具以機密資料進行訓練與學習,甚至可能會將其納入其他使用者可取得的輸出結果之中,其中潛在的對象可能包括公司的競爭者。經過公司驗證過的聊天機器人,可能會包含保護機制,包括確認該工具不會以公司輸入的資料進行訓練。

在某些狀況下,使用AI來處理分析機密的公司資訊,也可能會違反公司的契約義務、內部政策和隱私法規。

為了安全起見,在使用公開AI工具時,應只使用公開、非機密的資料。這類工具仍可以分析公開的產業趨勢、市場數據及經濟指標,或者對公開的財報或新聞稿產出摘要。

請注意,與AI的對話,包括你與AI模型分享的資訊,可能被查閱或調查。

如同電郵或其他紀錄,與AI的對話也可能被查閱調查,而且就算你不能再存取與機器人的聊天紀錄,這些內容最終可能落入監理機關或競爭者手中;如果法院要求的話,AI供應商仍能夠產出聊天紀錄。

例如若公司簽署了一份收購競爭者的重大交易,審查交易的反壟斷監理機關可能會主張:如果與競爭或市場問題相關的,那麼在主管或董事檔案裡由AI生成的內容,可能是可以被查閱調查的資料。

AI工具不應該用來記錄董事會會議,或者生成議事錄。

AI在轉錄討論內容上非常有幫助,但是轉錄工具可能會保留下資料,包括錄音及生成的文字稿。有鑒於董事會會議的敏感性,以及草擬董事會議事錄所需要的謹慎,第三方取得原始對話的內容,可能會帶來重大的法律和商業風險。一如上述,在股東代位訴訟或其他訴訟裡,可能成為被查閱調查的資料。

相關提醒,避免使用第三方服務來紀錄或轉錄任何與法律顧問的溝通,若這些溝通內容為公司外部人員取得的話,有可能會喪失律師與當事人間之保密特權(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另一方面,使用AI轉錄工具來紀錄員工訓練課程、教育性網路研討會、客戶服務電話與其他無機密資訊的事件,或許是安全且有幫助的,而且可用於知識保留或其他用途。

AI產出需要被驗證。

到目前為止,AI會「幻覺化」不真的「事實」已廣為人知,但這一點要一再重申。AI可能會犯錯、「讓人混淆」或者提供過時、不正確或有偏見的資訊。沒有人應該如此假設,如果某些事看起來不錯或聽起來正確,那就可能是真的。應該要檢視AI模式的陳述中所引用的資訊,確認資訊來源可信,且AI模型正確地詮釋和綜整這些資訊。

此外,AI模型表現之優劣,取決於其訓練資料及我們提供的上下文。雖然AI善於分析模式,但或許無法考量前所未有的市場條件、新監理要求或個人選擇。同樣要注意的是,模型訓練資料的截止日。因為AI模型若只能取得2023年的資料,要AI根據歷史財務指標來評估收購標的,可能會產出不正確的回應。

AI是輔助人為判斷,而非取代。

應該視AI為協助人為決策的有力工具,而非取代。聊天機器人很適合構思、再次確認你的想法,以及取得第二或第三意見。但不要在沒有人參與監督的情況下,將人資、策略或其他重要決策完全交由AI處理。如此可能會違反你的董事注意與忠實義務,某些狀況下可能違法。

鑒於這些可能的陷阱,董事會或許要和管理階層合作,針對董事會工作之AI使用發展明確的政策,可能會包括核准使用的工具、可接受的用途,以及必要的揭露。

【網址連結】
https://www.skadden.com/insights/publications/2025/08/the-informed-board/dos-and-donts-of-using-ai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