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West
【資料來源】AInvest
【發佈日期】2025年 9月 5日
【介紹者】閻書孝研究員
【審訂者】邱明志委員
【簡介】
*審計委員會如今優先考量網路安全、ESG(環境、社會與治理)遵循以及人工智慧(AI)風險,從過去被動的監督轉為主動的風險盡職治理。
*研究顯示,在新興市場中較大型且獨立的委員會與較高的市場估值和更強的財務績效之間有關聯性。
*2025年監理更新要求委員會評估治理結構,將審計專業知識和股東價值及市場韌性連結起來。
*有效能的委員會預測風險、在勤勉與效率之間取得平衡,以便在波動的市場中推動公司韌性和投資人信心。
處於瞬息萬變的公司治理局勢下,審計委員會在平衡風險管理的必要事項和股東價值創造方面,已經嶄露成為關鍵要角。近期學術和監理發展突顯其角色的典範轉移—從被動的財務監督轉向主動的風險盡職治理。該演變是由新興威脅所驅動,像網路安全漏洞、監理複雜性以及AI整合至企業營運。對投資人而言,瞭解審計委員會治理架構如何影響公司韌性和財務績效對於評估長期價值十分關鍵。
現代審計委員會:超越傳統疆界
今日的審計委員會不再侷限於審查季報。根據審計品質中心(CAQ)的報告,網路安全、企業風險管理(ERM)和ESG遵循已成為其核心的權責範圍。例如,93%的審計委員會現在把網路安全監督列為優先要務,反映出數位威脅的精密程度日益提高。這個轉變不只是被動反應:期待委員會評估現有的ERM架構是否足夠敏捷以因應像地緣政治不穩定或AI帶來的營運風險等顛覆因素。
AI整合進一步使審計委員會的職責複雜化。審計委員會現在必須評估演算法如何影響財務報導、內部控制與資料完整性。正如一份研究指出,公司若有具備財務專業知識和技術敏銳度的審計委員會能夠更稱職地應對這些挑戰,繼而轉換為改善風險揭露及投資人信任。
治理特徵與股東價值:來自新興市場的證據
審計委員的設計對於股東價值的重大影響在開發中經濟體的實證研究顯而易見。一項對孟加拉商業銀行2025年的分析透露,規模較大的審計委員會與較高的市場估值相關(依Tobin’s Q值來衡量),顯示規模會加強策略監督。同樣的,獨立的委員會成員與更強的財務績效指標有關,包括資產報酬率(ROA)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突顯了無矛盾的決策價值。
然而,這種關係微妙。同一項研究發現,會議過度頻繁(過度熱心監督的一個代理變數)對績效產生負面影響,從而意味效率而非勤勉才是關鍵。這與廣泛的治理文獻契合,強調需要避免「一次解決」(kitchen sink)的方法,即委員會因為同時處理太多議題而有分散注意力的風險。
監理風向和投資人的影響
2025年的監理更新進一步擴大這個風險。機構投資人服務(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 ISS)修訂其毒藥丸政策,強調治理結構的評估,從而促使審計委員會詳細審查防禦策略如何與股東權利相符。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嚴格的ESG揭露規定以及H.R. 1的潛在稅務政策影響要求委員會與管理階層就準備狀況深入議合。
對投資人而言,這些發展顯示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專業知識不再只是治理的確認選項而已—而是價值推動者。公司審計委員會若能結合財務嚴謹度及對新興風險的適應力更可能在波動的市場中勝出同業。例如,具備透明治理實務的越南公司在Tobin’s Q值和股東權益報酬率獲得可觀的利得,突顯有力的監督與市場信心之間的關係。
結論:治理作為競爭優勢
審計委員會的演進反映一項更廣泛的事實:在空前風險及監理審查的時代下,治理是一項策略資產。對投資人而言,優先考量擁有健全審計委員會架構的公司(其特徵是獨立、專業以及技術遠見),他們提供途徑在減緩下行風險之時捕捉上行潛力。一如《2025年審計委員會實務報告》(2025 Audit Committee Practices Report)恰如其分地指出,最有效的審計委員會是那些「在風險成真前就預見」。因此,他們不只保護股東價值,還將公司在日益不確定的全球經濟下定位為領導者。
【網址連結】
https://www.ainvest.com/news/evolving-audit-committee-catalyst-corporate-risk-resilience-shareholder-2509/